Categories: 新聞

[新聞] 關於台灣你所不知道的常識

想知道為什麼結婚離婚都要換身份證?為什麼台灣人將“和”說成“汗”?為什麼台北的士十年不漲價?為什麼台灣奶茶要加珍珠?台灣夜市為什麼有那麼多小吃?夜市為什麼沒城管?沒城管,小販怎麼管?全文中小編為各位娓娓道來!
Q:為什麼結婚離婚都要換身份證?

A:因為身份證上有配偶信息。

身份證在台灣叫“身分證”,和大陸的類似,正反兩面,正麵包括照片、姓名、性別等基本信息;背麵包含父母的姓名、婚姻狀況(若已婚,則包括配偶姓名)、役別(編者註:即服役的類型)等等。

所以,結婚了,身份證上加多一個人的名字,要換證;離婚了,需要去掉TA的名字,得再換一次證。至於為什麼要將父母和配偶的名字寫在身份證上,一大理由是,可以防止已婚人士冒充未婚去詐騙。但是,在2008年5月23日之前,其實身份證上有沒有配偶信息不重要,騙子依然可以拿著身份證去騙婚,原因就在於台灣法律此前認定婚姻的標準:在這之前,兩人只要舉辦過公開婚禮,並且有兩名公證人,就能認定已經結婚。至於去民政部門登記與否,不重要。

換句話說,如果有人結婚了,故意不去民政部門登記,那TA的身份證上配偶一欄,也是空白。而且TA恰好能拿身份證去騙婚,“看,我單身哦!”

多說一嘴,這是承襲自民國早年的法律,當時宗族勢力要比地方官衙有影響力。

好在這個bug已經被打上了補丁。現在台​​灣認定結婚的標準,和大陸一致了。要不然,以下這些小概率尷尬還會重現——

夫妻結婚多年沒登記,到了要離婚分家產,法官為了認定兩人的婚姻情況,必須傳來證婚人,調取當年舉辦公開婚禮的資料,才能搞清楚兩個人到底結沒結婚……

夫妻已經兒孫繞膝,一查身份證,婚姻無效,法官都搞不清楚這一大家子人是不是“黑戶”……

Q:為什麼台灣人將“和”說成“汗”?

A:因為都是同一個人教的,還是位老北京。

二戰後國民政府光復台灣,赴台重建機構時,發現幾乎像走進一片異域——被日本統治了半個世紀,島上居民多穿木屐行走​​,大部分人除了講閩南話,就是日語。於是1945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台灣後,強勢推行“國語運動”。從1946年5月開始,每天早上六點,廣播電台會播放“國語課”——來自北京的齊鐵根說國語,來自福建廈門的林良將其翻譯為閩南語。

當時的學校教師現聽現學現教,使廣大的學生也能及時學到國語。這位齊鐵根當時成了家喻戶曉的大師級人物,直到現在上年紀的台灣人還能回憶起齊先生娓娓動聽的“京片子”,連詞“和”讀hàn(“汗”)就此在台灣深入人心。

上世紀90年代,老舍的兒子舒乙訪問台灣,他發現幾乎所有人都把連詞“和”字念成hàn(“汗”),於是好奇地詢問為什麼。當時台灣作家何欣解釋說:“這是齊鐵根先生在電台上教的,他的話就是法律,怎麼教就怎麼說了。”舒乙大笑,說:“齊先生使勁使過分了。”就這樣,由於台灣和大陸的隔絕,台灣人說的國語,大陸人反倒聽不懂。

Q:為什麼台北的士十年不漲價?

A:因為沒多少人坐。

根據一家國際服務機構公佈的2012年出租車服務調查結果,以乾淨度、司機對當地環境熟悉度、安全性、出租車普及率等指標來評分,台北計程車服務位居全球第七。請問,他們是如何做到的?

首先,台北的計程車競爭充分,在這個開放市場,計程車的牌照免費發放。台北目前有出租車公司(車行或合作社)1000多家,而只要有六年以上出租車公司駕齡、三年內沒違規記錄,個人就可甩開公司單幹,自己申請牌照——開車的人多。

其次,台北的交通十分發達,捷運四通八達,任何一個捷運站點都有公交車作為接駁車,加之私人擁有的110萬機車和60多萬私家車,出租車空間被擠占得很小,台北從五年前到現在,登記在冊的計程車數量都穩定在三萬多輛,甚至略有點供過於求——車多。

再次,政府對出租車採取扶持的政策,不管對公司還是對司機,都不收稅費,不過司機收入並不高,台北的士1.2公里起步價新台幣70元,已十年沒漲了— —競爭這麼激烈,還敢提漲價?

所以,這時候,還不把自己的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谁愿意坐?

Q:最早的檳榔西施穿什麼?

A:T卹配牛仔褲。

首先,檳榔西施並不是遍地都是,主要分佈在大型卡車來往的公路兩側。

而且,台灣南部和北部的檳榔西施,裝束的開放程度也不一樣。

一位來自宜蘭的中德混血兒安妮,從南到北推廣她設計的辣妹裝,過去幾年來,包辦了南北檳榔西施服。她設計出三代歐美護士服,衣長剛好蓋住臀部,而且衣服上還有“機關”—例如由胸前開到褲底的那道拉鍊,台灣北部的檳榔西施只拉到露出乳溝,但南部的檳榔西施卻能拉到腰下。

但其實最早的一位檳榔西施的著裝是以小清新著稱——T卹配牛仔褲。

這又是一個典型的台灣故事。

在經濟起飛的1976年,南投草屯鎮雙冬裡與日月潭之間的公路特別繁忙:一邊是附近的台中港開港,工程卡車日夜川流不息,另一邊的南投,本就是檳榔的傳統產地。

當時賣檳榔主要是婦女的活計,一戶人家循例在路邊開檳榔攤,奇怪生意就是不好。於是家長突發奇想,召回在外打工的三姐妹回家賣檳榔,反正在外當女工每月不過5000元新台幣。

第一個站在街邊的檳榔西施,就是這家的姑娘謝秀枝——年輕女孩來賣檳榔,司機們大呼賺到,口耳相傳要來這裡買,街頭巷尾的生意都被搶走了,從此大家不是把女兒推出去賣檳榔,就是僱年輕的小姐來賣,帶起了一股賣檳榔就比女生年輕的風潮。

到最後,變成了“比誰更敢脫”的比賽。

Q:為什麼台灣奶茶要加珍珠?

A:因為菜市場賣“珍珠”。

各地都有奶茶,但在奶茶裡加入珍珠,卻是台灣創造。關於它的發明,有兩種說法:

第一種帶有濃郁的人情味。

台中人林秀慧,從小喜歡吃台灣小吃粉圓。她的父母親曾在菜市場擺攤做生意,她上國小時,每逢假日就到菜市場幫忙。當時市場裡讓她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可以從一位“粉圓伯”那裡吃到一碗口感滑Q的粉圓,從此嘴饞時,自己就會動手煮一鍋粉圓。後來她進入一家茶行工作,就把小時候喜歡吃的粉圓加入奶茶中,這種最初隻流行於同事與街坊之間的“私房茶”,後來偶然碰到一家日本電視台前來採訪,終於吸引了生意人的注意。

第二種說法是,台南一家茶館的創辦人從菜市場的粉圓得到靈感,發明了奶茶。

後來兩家還為珍珠奶茶的專利權打過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。但無論如何,珍珠奶茶的靈感,都來自大眾化的菜市場。

奶茶在台灣有多大眾? 2004年台灣“國防部”想籌錢買軍用裝備,提出的口號之一,就是“一周少喝一杯珍珠奶茶”。

Q:台北市很多小巷以大陸城市名字命名,如柳州路、長沙路、桂林路等,那為什麼沒有北京路和西安路?

A:因為有北平路和長安路。

Q:台灣夜市為什麼有那麼多小吃?

A:因為很多是從大陸帶過來的。

台灣接收了南撤的國民黨,但並沒有為他們提供豐富的資源,當時百廢待興,經濟貧瘠,這些外省人只能自力更生,凡能創造生活收入的經營模式都零散地上了街頭——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夜市小吃都可以在大陸找到原型,比如饒和夜市的“抄手”。

又由於台灣的氣候四季如春,適宜的溫度讓攤販能全年度經營,小吃攤成為得以長續發展的經濟模式。

當然,台灣的小吃不全是從大陸來的,比如有一道“甜不辣”,即油炸豬肉、魚肉、蔬菜等,其實它來自日本料理“天婦羅”。而“甜不辣”、“天婦羅”,都是葡萄牙語rápido的音譯,意思是“快一點”,葡萄牙的傳教士將這種以油炸快速處理食物的方式傳入日本,日本又將它帶到了台灣。

Q:夜市為什麼沒城管?沒城管,小販怎麼管?

A:為什麼要管呢?

在夜市裡,隨便走進一家店,會發現老闆展示的營業照竟超過半個世紀,這個攤位地點,也已使用了幾十年。如果把時間倒回最初,小攤們剛形成時其實也是髒亂差,違章經營的流動商販很多,不好管理。後來當地政府介入了——承認它們是城市與生俱來的一部分,容許它們的存在,但不放任自流。於是政府劃定區域、攤位、經營範圍,予以保護和管理。

一旦劃定區域,建立信用檔案,讓流動攤販有了“家”,再違章經營便被重罰;再者如果信用檔案被抹上污點,以後各種手續的辦理就會受影響,甚至被“驅逐出境”,於是當夜市漸漸成型後,那些無證的流動攤點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。

小攤另一種合法的經營模式是“臨時攤點”。比如大陸觀光客常去的高雄六合夜市,它形成於每天的下午四點——白天是車水馬龍的大馬路,4點之後封閉,變成步行街,迎接從四面八方“流竄”而來的流動攤販車,一直營業至凌晨兩點收攤。環衛工清掃馬路,早上接著通車。

如此秩序井然,為什麼要管呢?

台灣沒有城管,小攤的管理者——警察對小販的管理,主要集中於無證經營的“游擊隊”小販,但方式一般是警告和教育,然後睜一隻閉一隻眼——每個小販都有自己的逃亡路線,警察留足逃跑時間。要是跑得太慢,那隻能乖乖交罰款了——新台幣1200元,折合人民幣不到250元。

chu

Share
Published by
chu

Recent Posts

[新聞] 移居台灣最美麗的地方

淡水紅樹林富人港灣特區,擁有慢...

4 年 ago

[新聞] 台灣的小吃文化

台灣的小吃文化豐富多樣,其中夜...

4 年 ago

[新聞] 台灣排名躍進,人才準備度高是優勢

其中排名上升最主要的動力來自台...

4 年 ago

[新聞] 移民是人生最重大決定之一

由 2008 年 8 月 1 ...

4 年 ago

[新聞] 日本人移民台灣後的生活狀況如何?

「眾所周知,日本不管是自然環境...

4 年 ago

[新聞] 台灣夜市最愛小吃 台灣人最愛鹽酥雞

去台灣旅行,遊夜市「掃街」是指...

4 年 ago